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与创新

发布人:8181801威尼斯登录发表时间:2022-01-12点击: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与创新 

——访8181801威尼斯登录张耀灿教授

受访者:张耀灿 访谈人:万美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年第21期

【受访者简介】张耀灿,男,1937年10月生,广东南海人,华中师范大学“桂岳卓越教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始人之一。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58年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毕业留校工作至今,在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担任博士生导师,招收和培养了几十名优秀博士生。曾任第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顾问等职务。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十多项科研项目,出版著作和教材共3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著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大学德育概论》《中学德育理论与实践》《成才不是梦:高校贫困生的今天和未来》等。主编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等、研究生教学用书《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等。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7),教育部高校优秀教材奖(2002),曾宪梓基金会高等师范教师奖(1993)等。

【访谈人简介】万美容,8181801威尼斯登录院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百年党史 思想政治工作 守正创新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引领社会建设、思想动员、社会治理、凝神聚力等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思想政治工作是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迈进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治党治国重要方式的高度坚持守正创新发展,使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永葆生机活力。为此,万美容教授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著名学者、参与并长期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与发展的张耀灿教授进行访谈,就如何把握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经验和规律、守思想政治教育之正、创思想政治教育之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和规律

万美容:张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这次访谈。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建设、思想动员、社会治理、凝神聚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问题?在您看来,有哪些经验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坚守和传承的?

张耀灿:历史照进现实并远观未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百年历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的重要内容,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主题。我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等著作中都专门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和规律,希望能对大家研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有所裨益。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着手创建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这里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工作和日常性思想工作等。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开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征程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精神,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武装广大干部和群众,为实现党在各个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而奋斗。在这个过程中,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积累、发展和创新,逐渐确立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组织领导机制、思想教育机制、工作管理机制等。具体而言,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成为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经验和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能丢。那么,如何理解这个中心环节呢?从总体上说,它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同时又同各个时期、各条战线的具体任务相结合,防止和纠正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业务工作脱节的“两张皮”现象。比如,在大革命时期,如何对农民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主题,包括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农民,把反帝反封建中心奋斗目标与群众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坚持依靠贫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

二是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的工作。因此,“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党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路线。《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了“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其中之一就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1](P66)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井冈山斗争、土地革命都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动员群众、引导群众的优秀典范。毛泽东围绕这一时期中国革命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提出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农民参加革命战争。那么,如何动员农民呢?毛泽东进一步强调:从政治上提高农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从经济上动员农民参加根据地建设,从军事上动员农民参加党领导的各类武装斗争。这成为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内容,也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实践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万美容:从中国共产党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提出“政治工作是我们红军的生命线”这一重要论断。“生命线”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线,也成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政治优势的重要基础。我们该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

张耀灿:“生命线”论断是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的形象比喻和科学概括,蕴含着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价值及其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关系的认识。这一论断首先是与党领导下的军队政治工作联系在一起提出来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随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三湾改编,以“支部建在连上”为基础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逐步成熟,中国共产党提出通过政治工作进行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在1932年《中央给中区中央局及苏区闽赣两省委信》中强调:“政治工作在红军中有决定的意义,每一个红军战斗员不仅要能够有充分的军事技术——手的武器,而且最重要的是脑子的武装。必须充实现有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实现中央政治工作条例,政治工作不是附带的,而是红军的生命线。”[2](P144)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在1934年2月召开的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开幕词中进一步强调:“政治工作是我们红军的生命线,一切战争中如果没有政治工作的保障是不可能达到任务的。”[3](P91)应该说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使“生命线”的论断系统化、理论化,使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强调和加强。

“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这一论断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军队政治工作,进行思想建党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他在1954年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中,亲笔加上“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这是对“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论断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概括和科学总结,为社会主义建设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提供理论依据。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中央进一步明确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对“生命线”理论的把握,首先,需要寻找理论依据。我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探讨了“生命线”论断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中展开。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并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基础。然而,经济建设的发展不会自发地解决政治方向问题,因此,“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4](P408)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这一论断为我们理解“生命线”论断提供了理论依据。具体地说,“生命线”理论具有服务、保证、结合三个方面的内涵。在革命战争年代,“生命线”即政治工作要服从服务于党的纲领、路线和党的中心任务,要保证部队战斗力的提高,要结合军事工作和各项任务去做。毛泽东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5](P392)邓小平强调:“我们说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6](P700)习近平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7](P153)从上述论断可以看出,解决思想政治问题是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其次,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不筑牢这个基础,就不能实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根本任务。只有注重思想领先,打牢思想基础,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这个思想基础打不好或者打歪了、打反了,国家就会变质,社会主义就会“和平演变”为资本主义。苏联解体就是从思想领域的指导思想改变开始。因此,必须坚持“生命线”这一优良传统,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源与流

万美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守本开新,而创新的基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问题的充分认识和把握。您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在您看来,如何从总体上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问题?

张耀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取得丰硕的成果和瞩目的成就。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整体性发展和质量提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之上,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建设是基础,专业建设是平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走向成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从小到大,从本科、第二学士学位到硕士点、博士点,层次、体系完备,实现跨越式发展,实属不易,而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则是根本保证。第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高度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地位及性质。思想政治教育是法学门类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这是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在总结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丰富实践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阶级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这是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的重要前提。第三,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习、研究的方法论。我认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一要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要运用跨学科范式来学习和研究;三要弘扬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四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五要注重与有关部门和同志团结合作;六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六要”“四有”好老师。

其次,坚持以改革创新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第一,理论和实践要双轮驱动、相互促进,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经验研究二者应紧密结合,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学科理论的创新发展。第二,在学科理论研究和建设中要坚持史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常规学科也应坚持史论结合,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学术观点归根到底来自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实践和丰富经验,即以史为据、论从史出,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可以丰富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在更广阔的历史视野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第三,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为提高教育者的人才培养能力服务的,因此学科体系必须转化为教材体系,教材体系必须转化为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才能落脚到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便无从实现其价值。第四,运用唯物史观范式进行跨学科研究。运用跨学科范式特别是政治社会学范式,拓展研究视野,注重宽领域、多层次先进经验的调查研究、科学总结、观点提炼,以“大思政”思路构建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体系。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学者要坚持问题导向,重视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一是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学术性、科学性是实现意识形态性的依托、基础。意识形态性必须依托科学性,没有科学性,不但发挥不了意识形态性的导向作用,且会适得其反,损害意识形态性的形象,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目的。另一方面,意识形态性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科学性,科学性作为条件和依托,又能落实、保障意识形态性的实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二是努力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理论研究与先进经验推广研究结合起来。对于一些比较科学的、先进的理论成果或者实践经验的总结,如何推广,使之成为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方法,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三是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任务,除了做好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还包括习近平强调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社会服务,更好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和服务“国之大者”的社会责任。

万美容:任何学科、专业发展与著作、教材协同并进、相伴相生。您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多部核心教材和著作,分别入选“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研究生教学用书”“十一五规划国家级重点高校教材”,获得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湖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等,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框架。在您看来,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和核心理论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深化基本范畴研究,丰富和发展这些核心理论?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我长期以来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一个学科的基本范畴达成共识,是该学科理论体系成熟的重要标志。正是基于此,我先后在《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重新审视》等著作和文章中研究过这一问题。在我看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研究是一个逐步深化和优化的过程,我把它归纳为“起点范畴是思想与行为,主体范畴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客体范畴是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过程范畴是内化与外化,终点范畴是个人与社会”。这一研究避免单纯把受教育者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受动客体的局限,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以往范畴观的整体范畴论。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观点更为科学、具体和全面,更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动态性和完整性。

多年来,我对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理论的研究也一直给予高度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发展首先需要培基,这个基础就是元理论研究。诸如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本质、范畴、规律、理论体系结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等,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理论。元理论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体系的基石。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研究的内容多属于元理论。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理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规律(包括学科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和一般规律);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包括管理机构、工作队伍、制度);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包括社会影响、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身心特点及接受教育的机制)。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反映了在一定的理论原则指导之下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者)、客体(受教育者)、介体(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和环境影响的历史演变的全面研究。我在2006年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便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本质论、目的论、价值论、主导论、结构论等方面展开,吸收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果,在学科继承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等方面作出了新的努力。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研究。我在1988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理论作了总体的概括,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相互作用的“六个要素”、互相依存的“四体结构”、缺一不可并体现基本矛盾运动的“两次转化”、密切相连的“四个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则生发于这一完整过程的要素、结构、环节与特殊矛盾运动的有机联系和动态相关之中。这一概括为从整体角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提供了新思路。第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要素,我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我在1986年出版的《大学德育概论》中突破了许多教育学版本关于德育过程的教育者、受教育者、社会的思想品德规范的“三要素论”,提出德育过程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四要素论”。后来,根据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状况,我在1988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进一步提出,环境的影响因素、现代社会的各种信息具有同时作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特点,所以,不能把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外在因素,它还决定着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因此,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四体结构论”,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体(环境)构成。在1995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中,我正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结构确立为新的“四要素论”即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四要素。在此基础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四体结构”,即主体、客体、介体、环体。主体即教育者,客体即受教育者,介体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环体指社会环境,包括所有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这些研究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要素的研究视野。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框架虽然已经形成,但许多理论认识都还有待深化,尤其是以下几个问题亟待寻求突破。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当前,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性”“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理论掌握群众”等观点。“理论掌握群众”的观点,不仅意味着领导集体既要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教化,用科学理论武装群众,而且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要符合教育对象的接受心理、遵循教育规律,还要求真理与科学相统一,否则理论掌握群众便难以实现。但是,这一理论是否能更全面、更丰富、更深刻,究竟如何表述更好、更科学、更准确,尚待进一步开展理论交锋,实现综合创新。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服从服务于社会发展要求这两个规律。不少研究者则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中,多概括了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即适应超越规律。一般来说,规律不宜提得太多,但有一种意见认为,规律是可以分层次、成体系来认识和论证的。显然,在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前提下,亟待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

万美容:您在《光明日报》的访谈中强调,“任何理论研究脱离实际都会失去其理论意义和价值”。在您40多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和基础理论研究中,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工作相结合,防止“两张皮”现象。在您看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实践指向是什么,如何把握和认识这些实践指向的基本问题?

张耀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没有突破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创造性地回答这些问题,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成果,在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应用学科。我从早年的学校德育研究到后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都是随着国家和社会现实问题及工作重心的转移而与时俱进。比如:我曾经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若干德育现实问题,之后也陆续研究新形势下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热点、前沿问题——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正是通过聚焦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使我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成果逐渐形成了本质论、主体论、对象论、任务论、方法论等主题。2014年出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研究》,就是我承担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的研究成果,旨在回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和评价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推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观和评价观。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很快,互联网已从计算机互联阶段经过移动互联阶段进入智能互联阶段,而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同信息技术融合方面的研究还需要推进,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融媒体深度融合,如此,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亲和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但它有学科的元理论和实践性理论之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研究的内容多属于元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的内容多属于实践性指导理论,二者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指导价值,只不过各自侧重在不同层次的实践中发挥其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价值、理念、规律等方面发挥重要指导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特别是各种实施方法则从具体应用实践、行为活动方面发挥具体操作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指导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与具体方法的统一,它遵循和体现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人的知情信意行转化规律。因此,元理论研究同实践性指导理论研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都应得到重视。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与日常实务、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相统一的整体工程,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其归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视野内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简言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共同体及其共同拥有的学科背景、理论框架、研究方式和话语体系,它能从根本上防止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出现“学科盲区”。这种整体性把握需要从两个层面展开,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内在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要贯通思想政治教育实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之研究范式,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至今依然存在缺乏学科整体意识的偏向、纠正“N张皮”的误区。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内在整体性问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与其他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把握,进一步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地位,凸显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和建设中的立足点、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第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整体性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创始人基于剩余价值论的经济批判立场、用历史唯物主义整体性的批判范式创建起来的。它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特征的理论体系。通过这一层面的认识,旨在阐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自然而然”的内在逻辑关系,后者对于前者之优化和建构具有根本性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意义。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道与术

万美容:您一直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您曾说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没有创新,就会变成黑格尔所说的“一炒再炒的冷饭”。在您看来,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抓住哪些主要前沿问题?如何认识和把握这些前沿问题?

张耀灿:任何研究的前沿问题都是基于在时代进程中把握和回应主要矛盾而形成的,即发时代之声、答时代之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问题亦然。它是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两个大局,既坚守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百年历程的经验和规律,又在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前者用历史照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放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四史”学习教育中展开,回答思想政治教育之如何教育之问。后者立足现实和面向未来,在回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中展开,包括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思政等。这些前沿问题都需要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研究。例如,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研究大数据的理念、技术和方法等应用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又是借助大数据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变革、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

在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问题中,重要前提是把握时代之“人”。这个人既是个人的人,又是群体的人,既是具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人,又是整体的人民。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能在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实现。具体来说,首先应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反对把人程式化或模板化,而是在时代和实践中把握人的差异和多样。从时代而言,不同时代提出培养和塑造人的主题,创新、人民至上、强国一代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人的主题,这就决定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培养和塑造人的内容,并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等要素。从人的现实性上看,社会生活的复杂、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使人在思想、精神、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出现困惑,这就决定思想政治教育要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为人的思想解惑、精神解忧、文化解渴、心理解压。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走进人的思想世界、精神世界,就成为这些前沿问题的聚焦点。第一,走进个体的人。一是认真研究一个个具体的人的特点、思想形成的客观原因,从而了解群众最关心的是什么事情,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及时了解群众的思想,掌握群众的情绪,发现群众观念的变化,体察群众的要求。二是及时发现和总结人们在实践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好思想好品德,创造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加以宣传、表扬和鼓励,达到影响人的思想的效果。第二,走进人的心理。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走进人们的心理,切实了解人们心理状况的变化,深入探讨人的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分析心理建构的内在特点,从被教育者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出发,尊重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多角度地采用启发式、谈心式、对比式、交流式的办法,做到鼓舞人、疏导人、服务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第三,走进人的生活需要。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远离受教育者的真实生活实践,走进人的生活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符合人的本性要求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生命力就体现在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生活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的生活需要为基点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比如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建立在人对美好生活需要与向往基础上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尊重和引导被教育者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尊重和引导被教育者的精神生活需要,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克服“躺平”、佛系心态,实现自我人格的健全和完善。

万美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在您看来,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价值和本质的方式应发生何种变化,如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守思想政治教育之正、创思想政治教育之新?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优势。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迈进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治党治国重要方式的高度坚持守正创新,使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永葆生机活力。

一方面,从国家治理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国家治理水平的“助推器”。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无论是社会发展战略、社会治理理念还是社会改革,都需要转化为社会群体的价值共识,才能推动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治理功能正是如此。它通过理论阐释和思想动员,教育和帮助社会成员理解和践行社会建设主题,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思想体系,从而凝聚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运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的创新主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新发展主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等,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阐释、教育、传播等将党的执政理念、初心使命转化为社会建设主题的价值认同,增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导向、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持。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从国家宏观层面进入社会中观和微观层面,提升基层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要总结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和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社区和网络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创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文明机关建设、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网格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等,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广泛覆盖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实践性、生活性、文化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李德芳等主编.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料选辑,上册[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

[3] 王稼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4]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6] 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